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文章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  |  发布时间:2017-03-24  |  【打印】 【关闭

  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领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前瞻布局、系统谋划,聚焦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必须深刻认识发展战略性产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战略性产业发展思路和方向,明确发展战略性产业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加快发展我国战略性产业。

  一、深刻认识发展战略性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战略性产业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重大产业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深刻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物质结构、宇宙起源、复杂系统等基本科学问题不断突破,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信息网络、生物科技、先进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战略性产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空天海洋、生命信息等科学前沿及交叉领域前瞻布局,不断突破组织和技术的界限,在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重大产业发展机遇。

  (二)发展战略性产业是把握未来产业竞争主动权的战略举措

  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产业投资需求旺盛,产业体系日益完备。但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产业发展面临重大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存在,产业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战略性产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创发展新优势,是我国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

  (三)发展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

  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新兴经济体利用其制造成本的比较优势,力图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发展战略性产业,着眼于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布局,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客观要求。

  二、准确把握战略性产业发展思路和方向

  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战略性产业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国家未来战略需求导向。战略性产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格局,属于大国战略必争领域。二是高度依赖科学技术重大突破。战略性产业科学技术高度密集,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相关领域取得重大颠覆性技术突破,通过关键点上突破带动新兴业态培育和产业整体能力提升。三是前期研究资金需求巨大。战略性产业系统性、外部性强,仅靠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需要通过国家行为完成前期技术突破和能力积累。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要着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长远需求,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新趋势和产业变革新方向,站在国家层面超前谋划和系统部署,加强与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衔接协调,从科学技术、资金、人才和制度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逐步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战略性产业,成为支撑未来国家竞争优势的中坚力量。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综合考虑科技发展趋势、我国发展基础和未来战略需求,《规划》选择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四大领域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重点。

  (一)空天海洋领域

  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公地”对于拓展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日趋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面向未来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需求,《规划》提出从两方面着力提升我国空间探测和开发利用能力。在空间进入方面,通过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提升保障未来重大航天任务实施;通过快速、廉价、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适应未来商业航天发展需求。在空间探测利用方面,提出发展新型应用卫星、载人空间系统、小卫星等面向应用的新型航天器,以及邻近空间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等面向未来任务的新型航天器。

  针对我国航空领域发展面临的航空发动机依赖进口、高水平产品不足等问题,《规划》面向未来航空产业发展需求,提出超前部署新型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未来航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多用途无人机、新构型飞机等战略性航空装备,并超前布局总体气动技术、机电技术、航电系统、航空新材料等配套技术和产品开发。

  深海远海和极地不仅拥有巨大的空间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能源和生物资源,对于人类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面向未来深海远海极地研究和开发利用需求,《规划》提出发展相关领域探测和开发利用的技术、产品和装备,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观测勘探、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安全保障提供核心支撑。

  (二)信息网络领域

  针对互联网在安全性、可扩展性与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的固有问题,《规划》提出构建未来网络新体系,系统布局新兴网络架构和技术体系研究,研究构建泛在融合、绿色带宽、智能安全的新型网络。未来网络新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我国未来网络技术体系自主发展能力,为社会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互联网服务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未来信息网络正在从互联网向物联网拓展,从人、机交互向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方向拓展,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将成为未来信息网络产业发展的关键。《规划》提出加强信息网络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物联网搜索引擎、E级高性能计算等技术和产品,开展虚拟现实、自然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研发。信息网络关键技术突破将会加速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对于加速信息网络技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信息网络产业的战略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信息器件在性能、成本、功耗等方面面临发展瓶颈,亟需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规划》提出推动信息器件变革性升级换代,加强光电子领域前沿技术和器件研发,提升光网络通信元器件支撑能力;统筹布局量子芯片、量子软件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动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量子仿真的应用;加强类脑芯片、超导芯片、石墨烯存储等新原理组件研发,推进后摩尔时代微电子技术发展。信息器件变革性升级换代为抢占信息网络产业发展制高点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生命科学领域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代表了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规划》提出构建基于干细胞与再生的医学新模式。一是加快布局体细胞重编程科学与技术研发,开发功能细胞获得新技术;二是完善细胞、组织与器官的体内外生产技术平台与基地;三是规范干细胞与再生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持续深化干细胞和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四是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基于干细胞与再生的医学新模式和互联网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将会带动精准医学、重大疾病治疗和智能护理等领域相关技术创新和产品化,有效提升居民健康服务保障水平。

  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医学、农业育种和工业微生物改造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将成为下一代生物技术的核心。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亟需完善基因编辑研究的科学布局、监管和专利保护,为此,《规划》提出开发针对重大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基因治疗新技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促进基因编辑研究的产业化发展。

  合成生物技术在发展新兴工业、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将对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规划》提出突破基因组化学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人工生物调控等关键技术,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推动生物育种、生态保护、能源生产等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构建基础原料供给、物质转化合成、民生服务的新模式,培育构建合成生物产业链。

  (四)核技术领域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核能在满足未来人类能源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采用核裂变技术的三代核能系统已经较为成熟,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四代核能系统研发进展迅速,有望在2030年前后投入使用,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核裂变能,并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规划》提出在核能方面加快新一代核能装备系统研发,加快推动铅冷快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等四代核能系统的试验验证和实验堆建设,开展小型和微型核动力堆的开发和应用示范。参与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完善托卡马克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实验堆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和重要部件的研发。四代核能系统的重大突破将显著提升我国核电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小型和微型核动力堆的技术突破将带动我国核动力破冰船、海上浮动核电站的发展,ITER计划的实施有可能突破核聚变能利用关键技术瓶颈,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此外,《规划》还提出积极发展非动力核技术产品和装备,拓展非动力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健康、环境保护、资源勘探、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产业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