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新动能,智汇秦创原”活动圆满落幕——共话科技创新,赋能西安硬核未来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9-04 | 【打印】 【关闭】
2025年3月29日,潘海东创业陪跑团联手高促会科创投专委会最新一期线下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可以说高朋满座,此次活动由政、产、学、资多方联合参与,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产业协同为核心,吸引了企业家、投资人、科学项目带头人及政府代表参与,通过企业参访、主题分享与深度对话,为西安“硬科技之都”建设注入新动能。
聚焦硬科技: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实践
活动日上午,嘉宾和企业家一行人来到了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大楼进行深度参观,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校友总会秘书长杨铭对西工大在各类前沿项目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介绍,也介绍了西工大目前的办学理念和战略展望,让大家都了解了这一所低调而硬核的被誉为 “总师摇篮”的高校,在默默书写着 “为国铸剑” 的传奇。
接着马不停蹄我们又参访了西北工大孵化的明星项目-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诺科技,因诺科技总经办张总为我们深入介绍了因诺科技产品在不同领域的实战应用以及区别于其他无人机产品的特点,也了解了未来因诺科技在融资方面的计划和展望。随后我们也深入了解了其无人机研发与智能制造基地,参观了“机库”和各类模型机。
下午,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科技创新投资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导-李平老师分享了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的生态体系以及整个流程,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外的差异详细阐述了科技成果该如何跨越死亡之谷,如何在不同阶段持续推进,让在座的企业家,课题带头人以及投资人更全面的学习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价值跃迁路径。
“圆桌会议-科技成果如何跨越实验室-市场鸿沟”
主持人汪蕾(中国高促会科创投专委会副秘书长)提出科技成果如何能够顺利的从实验室跨越市场的问题,和论坛嘉宾进行了深度探讨。会议中潘总也犀利指出:“科学家创业需补齐管理短板,教授需直面市场压力,不想后路,实验室成果必须匹配商业逻辑。他呼吁创业“要么做唯一,要么做第一”,强调应用场景的稀缺性。胡祺昊(中金前海基金董事总经理)胡总结合投资案例坦言:“硬科技企业需重视小试、中试到量产的转化漏斗,失败经验比成功更有借鉴价值。杨继坤(川渝商会秘书长)杨秘书长在商会企业家角度解析了科技成果转化商业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家在其中扮演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李斌李总(榆林基金投资总监)也从为企业资本赋能的角度提出,有些科创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为估值长得太快,管理团队很难驾驭,教授出身的创业者对于经营管理,成本财务的概念不太深刻,理想情况应该是科学家+经理人组成团队,才能事半功倍。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打造西部科创生态
此次活动我们不仅邀请了课题所有人,企业家,商会以及科研机构专家,也邀请了硬科技领域投资成绩十分亮眼的榆煤基金投资总监李斌李总给我们分享了榆煤机会独特的“Pre-招商”投资模式,以百亿基金规模推动先进制造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不仅仅追求投资回报,而是切实的履行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助力科技企业快速实现商业化。此外,西安交大科技园总经理高忠权高总也为我们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区的工作思路,作为科技转化的桥头堡,高校产业园区是离科技成果最近,也是最能帮助科技创业者实施转化的平台,高总也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强化市场化思维,也避免估值虚高与团队管理脱节。”
技术突破亮点:国产化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活动中,我们也邀请了多项前沿技术成果的课题的科技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研究项目,引发了嘉宾和企业家的热议:
冷阴极X光技术(姬晨,上海德成筑波科技):
1. 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瞬时启动、原位检测、辐射量降低50%,已应用于安检、医疗设备(如质子刀)领域,多模态四合一技术大幅提升场景适应性
2. 气溶胶喷墨打印技术(马腾,西工大):
极限精度提升至5微米,为共形电子制造提供国产化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军用设备、民用健康监测传感器等领域,破解传统天线模块铺设难题
3. 生物酶农业应用(田彬,麦田福地):
通过酶技术优化植物种植效率以及动物生长状态,助力乡村振兴与绿色农业发展
潘总与何静进行对话
活动尾声,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首位无氧攀登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家何静(吉尼斯纪录登山者)以“无氧登山与创业破局”为主题,给大家分享危机中的快速决断力,让大家体会到了何静老师不断攀登,不断挑战极限的精神。当大家听到何静老师因为登山曾经写过17封遗嘱时,心里虽然五味杂陈但也充满了能量。登山如创业,需团队协作与极致专注,科技创新亦是如此。何静老师的经历强烈引发创业者共鸣,使得这次活动有了精神上的跨越,为活动画上充满力量的句点。诚邀更多愿意自我革新,向上生长的创业者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携手并进,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