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开幕,共绘“AI+赋能高技术产业”新蓝图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5-11-24  |  【打印】 【关闭

20251115-16日,以“AI+赋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中关村校区隆重开幕。论坛由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协办,汇聚了近千名来自政府、产业、学术与研究机构的顶尖专家和行业领袖,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产业变革路径。



开幕式隆重举行,各界领导共话AI未来

论坛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长赵震声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首先致辞,她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驱动全球变革的新纪元,需要从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聚焦场景应用深化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九联合党委书记、原国家安监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德学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重塑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推动高技术产业链全链条、全要素、全场景的智能化升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经济体系至关重要。”




主旨报告精彩纷呈,院士专家共议前沿技术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多位院士专家带来了深度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骊珠在《自然与人工融合的高效物质转化》报告中,通过光合作用效率提升、微生物光合自养实现等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自然体系与人工体系在物质转化过程中的互补与融合。她指出:“通过人工干预提高光合效率,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转变;通过人工改造,使原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实现了光合自养。”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在《数字赋能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发展的三大趋势性变化,并提出了加快AI赋能人才创新的五大路径。他强调:“数据经济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的配置方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敖立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报告中,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两条技术路线,并指出:“未来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基于数据驱动和工业知识两条路线的融合,既要强调数据驱动,也要强调与工业机理的深度融合。”



专题报告深入探讨,技术应用交相辉映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长赵震声首先作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2025年度工作报告》,系统回顾了一年来高促会在党建工作、会员服务、专业委员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IEEE高级会员卢汉清在《智能图像应用》报告中,通过交通监控、无人超市、智能冰箱等丰富案例,展示了智能图像技术从“识别”到“认知”的跃迁,并展望了视频语义理解的未来应用前景。



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院士郭源生在《AI推动下感知技术生态体系建设与理念创新》报告中,深入剖析了感知技术作为“数据之母”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政产学研用服”六位一体产业生态的创新理念。



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孙庆华在《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和典型应用》报告中,展示了科大讯飞在大模型数学推理、代码生成、多模态交互等领域的最新突破,并分享了AI技术在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典型应用。



应邀参加《论坛》的嘉宾还有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成;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九联合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国家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原局长郭治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王雪松;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济师李开孟;参考消息报党委书记、社长班玮等。


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成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九联合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国家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原局长郭治武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王雪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济师李开孟

参考消息报党委书记、社长班玮

下午的议程深入国家战略与产业创新层面。多位来自产业一线的专家分享了自己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专业观点。

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孙福全研究员对“十五五”科技发展的环境、思路与战略部署进行了深度解读,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系统回顾与展望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之路,提出创新范式变革的必要性。多位来自产业一线的专家分享了自己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专业观点。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王宏伟作报告,探讨了基础研究与新质生产力的机理关系,基础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高精尖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用科创经济学思维,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论坛同时关注前沿产业实践,中资网络信息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克非分享了在高质量数据与安全运营大模型方面的建设经验,展现了AI技术在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中的关键作用。



在企业报告环节,多家前沿科技企业分享了各自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创新举措。塔米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吴季泳董事长、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陈俊明总工和北京恒挚科技有限公司李甲华总经理分别介绍了自己的企业。






平行论坛全面展开,AI+赋能各行各业

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首场“人工智能的挑战与发展创新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的挑战与发展”主题,来自中科院、高校、教育和企业的行业专家们为论坛奉献了高水平的报告,专委会将聚焦人工智能,桥接学术前沿与产业需求,持续举办系列活动,助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专委会的成立仪式上,赵震声理事长指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是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一个重要平台,要努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塑造和凝炼竞争新优势作出贡献。名誉主任刘成林强调,专委会的成立得到了高促会的大力支持,今后努力发挥在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卢汉清主任指出,专委会的成立链接了国内智能领域的学术界和产业界,既有助于了解产业方面的需求,也有利于推广学术成果的转化和普及。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委会举办以“AI应用和低碳技术发展”为主题的专业分论坛,定向邀请了来自节能降碳政策发展、电池、工业零碳和降碳技术等三个主题的七个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分享。其中,铝金属电池技术应用突破,AI助力准确预测电价、节省电费和辅助用电设备节能降耗技术、多氧燃烧组合二氧化碳还原技术实现传统工业的零碳排放,国内首台酸露点在线检测仪表助力排烟温度有效降低,从而大幅度降低燃煤锅炉、电厂的煤耗的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科技创新投资专委会举办分论坛:汇聚知名投资人,AI赋能科技发展。探讨大模型时代的历史性投资机会、AI赋能医疗产业变革下的资本策略、AI时代的宏观投资,并举办了圆桌论坛。



未来能源产业专委会举办分论坛:“AI驱动能源革新,智绘零碳新生态”。汇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者,共议二氧化碳储能、无霜热泵等未来能源技术,并成立了零碳技术推广委员会。



职业教育专委会举办“AI+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分论坛,评价“十五五”高职院校办学能力,探讨AI背景下新质人才成长之路,促进银发科技工作者持续发光发热,数字时代财务人员的职业提升路径。



产教融合专委会举办“智能经济下的产教融合发展与创新”分论坛,直面智能经济下的管理变革、应用场景创新和人才需求变化,剖析产教融合痛点问题,分享典型案例,共商教育体系重塑与产教融合新范式。




生物农业产业专委会在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举办了“数智驱动生物农业”论坛,以“数智驱动生物农业,引领农业产业变革”为主题,聚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如何变革传统农业。吸引了政产学研各界60余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下的农业创新发展路径。



论坛期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未来教育与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发起了“人工智能教育综合赋能公益行动”,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面向全国1000所中小学提供AI课程、师资培训与教学资源支持,构建 “资源供给 — 能力提升 — 生态共建” 的三维赋能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AI 教育公益支持模式,助力 20 万名学生系统接触 AI 教育内容,培养 1000 名具备扎实 AI 教学能力的教师,让 AI 教育融入更多学校的日常教学场景。


专业委员会授牌


同时,新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及中高促科技有限公司获授牌,标志着高促会在专业领域拓展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迈出新步伐。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成立于1993年,是由原“四委两院”相关单位共同发起、经民政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与公益性社会组织。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高端对话与资源对接的平台,也为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新动能。